
2021年元旦之后,鄭州樓市難得安靜了下來。
一方面,開發商因為沖刺年底任務,左一輪促銷降價,右一輪逼定成交,攪動市場如同來了第二春。當時,我最直接的印象,就是每天都有三五個人咨詢,而且是那種:
我現在某某售樓部,要交錢了,你說中不中?
這些人之中有剛需,沖向瀚宇天悅城、融創城和碧桂園鳳凰城;有改善,擠進永威上和琚、建業君臨大院和正商禎瑞上境。
然而,元旦三天小長假之后,鄭州樓市的溫度如同天氣:
真球冷。
有人說,2020年形勢不好是共識,但還是有人超額完成目標,相當一部分樓盤業績不錯,但另外一半就很慘了,距離調整后的目標差距,遠遠大于中州大道東邊北龍湖和西邊金水北的房價差了!
地產營銷總之中,業績不錯的人在等,看看老板準備兌現多少獎金?看看新實施的電子網簽到底怎么落地?備案執行價格到底怎么調整?業績差的人在等,看看位置能不能保住?或者看看外部有哪些坑能進去?或者干脆就是安靜一下下?
總之,鄭州樓市難得安靜下來。
然而,隨著溫度下降,樓市河流的表面,地產營銷凍成了透明的冰塊——正好能讓人通過這層冰看到水下如同石頭的品牌。
站在2021年的頭上,再看鄭州僅剩的36家開發商,仍分成四個陣營,看誰已脫穎而出,誰還掙扎求生?
第一陣營7家:
建業、正商、康橋、永威、鑫苑、綠都、和昌
2019年底,鄭在說房推出第一篇地產品牌觀察文:
鄭州僅剩36家開發商,進不了前三陣營,就是等死
那時開始,我們就堅定了一個觀點:
品牌=產品+服務。
之所以把這7家寫成第一陣營是因為他們都具有基于產品+服務的品牌,而且建業、正商、鑫苑、綠都、和昌都打開了資本通道,相信不久的將來,康橋和永威也是。
地產品牌,尤其像是騎自行車,后輪叫“產品”,前輪叫“服務”,騎車的老板為了追求更大規模,就不斷加速。而鄭州房企高光時刻,就是7家開發商都進了中國房地產百強榜。
也難怪,沒有速度,自行車就會倒下,而開發商就是自行車。然而,2020年,這7家品牌給人的感覺是不斷“加速度”:
建業為鞏固雙千億成果,著急治療千億規模的后遺癥;
正商在年中突然要到河南地市拿100個項目;
康橋不再是“人文先生”,是今年跑的最快的本土開發商;
有今年從萬科加入永威的人說像是到了碧桂園;
這幾年的鑫苑,喊著“科技地產”和“區塊鏈”,外人看了之后不知道是開發商,還是互聯網公司?
總部已搬至上海的綠都和已搬遷至深圳的和昌,即便是有了資本市場的加持,在鄭州的存在感仍然加速變弱。
總之,“加速度”非常明顯。
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建業和康橋。
本土房企之所以拼命“加速度”,是為了做大規模。也難怪,過去20多年來,規模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。有了規模,就有了一切。但那個跨年演講的羅胖也承認:
很多時候,規模也是問題的根源。
“2020年彌漫著一種情緒,就是覺得世界變了,此前的經驗沒用了”,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·卡內蒂說:
“舊的答案分崩離析,新的答案還沒有著落。”
2019年“雙千億”的建業,在2020年遇見的就是這個問題。

▲中指院發布的2020鄭州商品房銷售金額TOP15中,康橋在前10席中獨占4席。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康橋,這一年穩穩坐穩了鄭州本土房企的第三名。
一般一般,鄭州第三。說的就是康橋!
品牌形象一直是溫文爾雅的先生,康橋近幾年發展上遇到了業態上多元化、空間上全國化布局。
大多數情況,這個階段的房企就會踩坑,而且要踩的坑還很大、很多,結果就是摔倒、骨折。外人看到了各種問題出現:
員工流失加快,成熟的產品線管控出現各種問題,融資與促銷饑渴的手段花樣百出,業主維權爆發,諸如此類。
然而,你能感覺到康橋踩坑了,但僅僅趔趄了一下、晃了一下身子,連腳都沒崴住,就又跑了。
驚不驚喜,意不意外,刺不刺激?
現在,康橋通過年度361.5億元(億翰智庫數據)的銷售業績,坐穩了鄭州第三的位置。
有人超越,跑到了前面,比如建業、正商和康橋;有人不上不下,需要觀察,比如永威;有人說是全國化布局,但整體聲量變小,給人感覺開始掉隊,而且應了那句話:
做的最好的產品是售樓部,維護最好的關系是排行榜。
這一切都像剛剛開始。
第二陣營10家:
正弘、亞新、美盛、振興、亞星、美景、浩創、信友、同信、星聯
10家開發商的共同點,在于盡管比不上第一陣營7家房企排名,但或者樓盤足夠多,或者擴張特別快——就是你作為鄭州房地產業界觀察者,不得不重視的那種!
這10家開發商之中,正弘、亞新、美盛、振興、亞星、美景屬于老牌房企,而浩創盡管創立于2002年,但給人感覺更像后面的信友、同信和星聯,這幾年的爆發,如同黑馬。
如果再細分,這10家還能分為三個梯隊:
一是正弘、亞新和美盛。你能感覺到他很努力,很上進,偶爾也會有產品驚艷同行,但這種驚艷很難持續穩定。有人說背后是因為職業經理人流動太快——企業不斷以更高的薪酬尋找新人(獵頭請注意),以至于傳言說這3家的平均薪酬已經高過了第一陣營。
有媒體朋友說他們營銷負責人比較傲嬌,門檻很高!想想也能理解,他不一定待幾天呢,哪里還有時間和同行、媒體交流呢?
二是振興、亞星、美景。特別的穩健,無論是產品和服務,都不冒進,都能給人以驚喜。如果人格化,這3家開發商既不是鳳凰男,也不是白富美,但都能踏踏實實過日子,像極了咱河南的好男人。
三是浩創、信友、同信、星聯。都是黑馬,不解釋。
需要解釋的是信友,和第四陣營中的常綠一樣,都是從地市來到了鄭州,被統一寫成本土開發商。
第三陣營14家:
瀚海、昌建、銀基、豫發、新田、碧源、楷林、新東潤、鴻寶、海馬、普羅、瀚宇、中繪、裕華
本土房企相對于進駐后的一線房企,典型區別就是業態的多元化和單一化。比如,鄭州房企之中,很多開發商做了酒店,建業有艾美,永威有此拾,美盛有喜來登,銀基有冰雪世界主題酒店,豫發有喜鵲愉家主題酒店,新田有美爵,碧源有碧源悅喜主題酒店……酒店并非主業,不是干開發的人要去開房,而只是業務多元化的表現。
業務多元化,在這一陣營里面,其實是轉型的前奏。
同樣,還是三個梯隊。
第一梯隊,昌建和瀚海。這兩家實力放在第二陣營也沒有問題。如果不是爆發維權,或者出現別的問題的話,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,何況瀚海還能出來晴宇、觀象之類的產品,也是很有追求了,可惜的就是:
品牌辛苦十多年,維權毀容在眼前。
第二梯隊,銀基、豫發、碧源、新田、楷林。
這5家都是積極轉型的本土開發商,其中銀基主打文旅產業,豫發深耕紡織服裝產業,碧源擁抱體育產業,在品牌運營上都已經換了賽道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產業地產開發運營商。
相對于前面三家,新田與楷林轉型商業和商務更值得關注。誰能想到,當同行在住宅地產重兵出擊時,他們卻能另辟蹊徑?而且還能越來越精彩!
第三梯隊的新東潤、鴻寶、海馬、普羅、瀚宇、中繪、裕華,屬于鄭州本土小而美的代表,而且今年的業績都還不錯。
重點想說下普羅,過去幾年理想國單盤是冠軍,可因為今年幾家榜單亂七八糟的,不知道還是不是年度單盤銷冠?但業內有個共識,三個維度評價鄭州樓市好不好?
一是看普羅理想國單盤銷售額度。如果往年60多億,今年只有40億的話,你懂的。
二是看鄭東新區綠城百合二手房的成交情況。
三是看鄭東新區建業天筑的租金收益情況。
第四陣營5家:
盛潤、天倫、常綠、名門、華瑞
盛潤和天倫,貌似住宅地產業務只是集團業務中一個小版塊,給業界的印象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。
常綠是平頂山殺過來的,接手東風宸院,贏得業界與社會的贊譽,如果再能實現好的銷售與交付,定能成為本土房企的一段佳話。
而名門和華瑞都經歷了不同的危機,華瑞還好,畢竟只是信譽危機,交給時間修復即可,但名門的明天怎么樣?沒有人知道,掙扎求生,且行且珍惜吧!
結語
有人星夜趕科場,有人辭官歸故里。
現在再看2020年,并不是那么悲觀,且不說龍頭房企中的碧桂園、萬科、恒大和融創仍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,就說本土中的康橋也在厚積薄發,而且還有浩創、星聯們如黑馬一般在后面猛追。
別管你家銷售好不好,總有人橫刀立馬,總有人勇闖天涯。
然而,一些人鮮花著錦、烈火烹油時,另外一些人開始掉隊。而掉隊,是消失的開始!
2021,祝你好運。
更多請咨詢崔經理18639013990
更多請咨詢崔經理18639013990